4月2日下午4点至6点,社会人类学研究所2015年谋思谈研讨会第三期谋私谈在河仁楼324开讲,本期主将是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李晋,李晋的调查点主要在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重镇色达县,他将焦点导向宁玛派赖以复兴宗教的伏藏技术,主要关注主体如何形成。出席会议有社会人类学所范可老师、邵京老师、褚建芳老师、杨渝东老师,访问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同学。
对于中国社会在市场改革后的宗教复兴,学界的研究主线主要是国家与宗教领域的关系,即从国家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寻找复兴的动力和原因。例如,社会学家侯赛·卡萨诺瓦(Jose Casanova)认为中国和前东欧国家的宗教复兴证明了宗教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李晋认为可逆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漏洞在于忽略了现实历史中代际的逝去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就需要对主体形成和主体性进行提问。本次讲述主要通过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汉地的传播来透析宗教信仰者的主体建构。按照宁玛派的说法,莲花生大师在10世纪将密宗传入藏区时就已经预见到后来的末法时代,并将许多法器和经文埋入地下,后世的僧侣可以通过寻找和掘启这些伏藏品来为宗教复兴提供本真性与合法性。这一复杂的人与物的互动体现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说的物的能动性和“团聚(assembly)”的概念。
本次讲演是主讲人博士论文的前几个章节主要介绍伏藏传统和作者的理论框架,邵京老师提出有没有一些民族志的例子,理论语言与对象语言、理论语言与教义的关系,杨渝东老师和褚建芳老师分别就各自在苗族和傣族调查的经历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
(社会人类学所 研一李炜玮供稿)
对于中国社会在市场改革后的宗教复兴,学界的研究主线主要是国家与宗教领域的关系,即从国家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寻找复兴的动力和原因。例如,社会学家侯赛·卡萨诺瓦(Jose Casanova)认为中国和前东欧国家的宗教复兴证明了宗教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李晋认为可逆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漏洞在于忽略了现实历史中代际的逝去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就需要对主体形成和主体性进行提问。本次讲述主要通过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汉地的传播来透析宗教信仰者的主体建构。按照宁玛派的说法,莲花生大师在10世纪将密宗传入藏区时就已经预见到后来的末法时代,并将许多法器和经文埋入地下,后世的僧侣可以通过寻找和掘启这些伏藏品来为宗教复兴提供本真性与合法性。这一复杂的人与物的互动体现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说的物的能动性和“团聚(assembly)”的概念。
本次讲演是主讲人博士论文的前几个章节主要介绍伏藏传统和作者的理论框架,邵京老师提出有没有一些民族志的例子,理论语言与对象语言、理论语言与教义的关系,杨渝东老师和褚建芳老师分别就各自在苗族和傣族调查的经历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
(社会人类学所 研一李炜玮供稿)